【新疆蜥蜴卷尾沙蜥】新疆寵物蜥蜴 |烏魯木齊市周邊荒漠沙蜥不認生 |卷尾沙蜥的飼養方法 |

 華麗卷尾沙蜥會整天飼養箱中竄,而且行動 迅速,彈跳力強,飼主小心它們走脱。

瘦長身體,全身土黃色,背上綴有黑色斑點或虎紋, 腹部白色,尾部興奮時呈現橙色,多數黑色。 時,會撐起身體,尾巴來回綣彈。

飼養設備要一個身而闊飼養箱, 但要加裝頂蓋,它們爆發性 彈跳力超強。 底材爬蟲沙鋪設3-5cm,因為它們很多時會潛進沙中睡覺, 只露出眼和鼻孔,一盞25watt射燈及一張電氈(冬季使用)。

日間保持攝氏28-32度,晚上維持於攝氏22-24度左右, 它們可抵受温差,濕度要乾燥。 每天開射燈8時左右,冬天晚上使用電氈, 它們保持温度攝氏22-24度。

據巖蜥介紹,當日,他們一行人烏市周邊荒漠區見到這種小動物,其新疆荒漠蜥蜴家族中一個品種沙蜥,“蜥蜴家族成員多數,距離人七八米地方,會迅速躲開逃離”,然而,這種沙蜥家族成員中特立獨行,“看到我們一點不怕,距離我們不到1米地方觀望着。”巖蜥説,當天氣温,地面有點燙,他發現,這小傢伙站附近抬後腿,它發現志願者旁邊有處(影子)時,擺着小尾巴跑到志願者身邊乘起涼來。

看到這小傢伙來到自己腳下,巖蜥試着蹲下來伸手撫摸它,沒想到它躲晃動腦袋地盯着他看,他伸手召喚它,小傢伙指頭爬到他手上。

5月27日,新疆野生動物保護志願者烏市周邊荒漠裏發現了這一種膽呆萌動物,“頭一回見到野生動物這麼認生,見了人像見了它朋友”,志願者巖蜥這打趣。

5月27日,新疆野生動物保護志願者烏市周邊荒漠裏發現了這一種膽呆萌動物,“頭一回見到野生動物這麼認生,見了人像見了它朋友”,志願者巖蜥這打趣。

據巖蜥介紹,當日,他們一行人烏市周邊荒漠區見到這種小動物,其新疆荒漠蜥蜴家族中一個品種沙蜥,“蜥蜴家族成員多數,距離人七八米地方,會迅速躲開逃離”,然而,這種沙蜥家族成員中特立獨行,“看到我們一點不怕,距離我們不到一米地方觀望着,”巖蜥説,當天氣温,地面有點燙,他發現,這小傢伙站附近抬後腳,它發現志願者旁邊有處(影子),擺着小尾巴跑到志願者身邊乘起涼來。

看到這小傢伙來到自己腳下,巖蜥試着蹲下來伸手撫摸它,沒想到它不但躲,晃動腦袋地盯着他看,他伸手召喚它,小傢伙指頭爬到他手上。

延伸閱讀…

卷尾沙蜥的飼養方法- 百科

新疆寵物蜥蜴-華麗卷尾沙蜥

瞭解,新疆沙蜥棲息環境,有生殖方式,一種卵生,另一種卵胎生。生活海拔地區是卵生,比如此次志願者烏市周邊遇到沙蜥,它們會卵產、沙土中,讓它發育孵化成小沙蜥。而生活海拔地區沙蜥,是卵胎生方式繁殖,比如分佈阿爾金山上沙蜥,它們會讓卵媽媽肚子裏發育成幼蜥後,它們產下。

動物兩性異形(sexual dimorphism)是指同一物種雌、雄兩性個體身體大小、顏色和局部形態特徵方面存在差異現象,它普遍存在於整個動 物界中(Darwin,1871;Shine,1989;Andersson,1994)。 兩性異形產生原因複雜多,目前沒有統一規律解釋這一現象。有研究表明性選擇是導致一些動物類羣中雄性個體體形兩性異形現象產生主要原因,因為體形雄性性選擇中有優勢,能夠獲得多繁殖和交配機會;但有研究表明某些動物類羣中,體形雌性能夠繁殖多後代,具有繁殖力,因此導致產生雌性個體體形兩性異形現象,這稱為兩性異形生育力選擇壓力説;有研究表明兩性異形現象是選擇壓力作用下兩性間生態位分離機制導致。因此,目前認為兩性異形現象是性選擇壓力、生育力選擇壓力以及選擇因素綜合作結果(Shine,1989;Andersson,1994)。

達爾文提出兩性異形現象以來,它許多物種中得到了驗證,比如獸類中雄性個體體形於雌性,而鳥類中,雄性個體要雌性個體色彩豔,這些體現出了兩性異形動物中普遍性(Andersson,1994)。相比於獸類和鳥類,爬行動物中兩性異形要複雜得多,沒有統一規律(廖灝泓,2013a)。爬行動物是有鱗類爬行動物物種多樣性、分佈廣,是研究兩性異形理想類羣,而生活荒漠地區沙蜥開展兩性異形研究,因此本文選擇我國僅分佈於新疆北部地區旱地沙蜥Phrynocephalus helioscopus研究對象,檢驗該物種是否存在兩性異形現象。旱地沙蜥主要分佈中亞荒漠乾旱地區,我國旱地沙蜥分佈於新疆天山以北塔城和阿勒泰地區,新疆東北部木壘縣有分佈,它們生活於荒漠草原環境中戈壁和沙礫中,昆蟲食(趙爾宓,1999)。旱地沙蜥相關研究,分類和分佈區外,見其核型分析相關研究(吳敏,馬英梅,1994),關於旱地沙蜥兩性異形研究見報道,鑑於此,本文通過測量旱地沙蜥兩性各形態學特徵,研究旱地沙蜥兩性異形模式,同時進一步探討旱地沙蜥兩性異形產生機制提供多基礎資料。

延伸閱讀…

烏魯木齊市周邊荒漠沙蜥不認生

攝影愛好者首府周邊巧遇沙蜥它不認生還聽從召喚?!

本研究成年旱地沙蜥51只(其中,雌性23只,雄性28只)於2013年7月捕自新疆塔城地區托里縣城北。樣本帶回實驗室,用數顯遊標卡尺(精確到0.1 mm)測量相關形態特徵。體長(snout-vent length,SVL)吻端泄殖腔孔前緣間,口(mouth width,MW)為左右口角點間距,頭(head width,HW)為左右頜關節間距,頭(head height,HH)頭頂骨到下頜骨之間距離,頭長(head length,HL)吻端外耳道前緣間,眼間距(interorbital distance,ID)為左右上眼瞼內緣之間距離,腹部長(abdomen length,AL)為前肢腋窩到後肢腋窩間距,尾長(tail length,TL)為泄殖腔孔至尾末端間距(何南,2011;廖灝泓,2013b)。通過蜥蜴尾基部半陰莖鑑定性和性成熟,並通過測量和參考《中國動物志爬行綱第二卷有鱗目蜥蜴亞目》(趙爾宓,1999),SVL≥42 mm個體劃為成體。

所有數據Kolmogorov-Smironov和Levene檢驗檢驗數據正態性和方差質性。檢驗口(P=0.02),其他所有數據符合正態性和方差齊性。用以性別因子單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旱地沙蜥兩性成體體長差異,Pearson相關性檢驗分析雌、雄性體長其他形態學特徵相關性。體長有顯著相關性形態學特徵,體長協變量,性別因變量做單因素協方差分析(One-Way ANCOVA)控制體長因素,分析各形態特徵兩性差異。口雌雄兩性差異非參數檢驗分析。數據平均值±標準誤(Mean±SE)表示。所有統計分析SPSS 17.0軟件進行,顯著性水平設為0.05。

旱地沙蜥體長、口、頭、頭、頭長、眼間距、腹部和尾長數據見表 1。雌性和雄性成體體長其他7項身體特徵顯著相關(雄性:MW=0.660,P < 0.01,HW=0.648,P < 0.01,HH=0.530,P < 0.01,HL=0.827,P < 0.01,ID=0.822,P < 0.01,AL=0.501,P < 0.01,TL=0.409,P < 0.05;雌性:MW=0.771,P < 0.01,HW=0.730,P < 0.01,HH=0.729,P < 0.01,HL=0.836,P < 0.01,ID=0.487,P < 0.05,AL=0.810,P < 0.01,TL=0.438,P < 0.05)。One-Way ANOVA結果顯示雌雄個體體長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協方差分析顯示:控制體長情況下,雌雄個體頭、頭長、腹部和尾長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而頭和眼間距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其中,雄性個體頭、頭長和尾長顯著於或於雌性,而雌性個體腹部於雄性。Mann-Whitney U檢驗結果顯示雌雄個體口寬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一元線性迴歸分析表明,雌雄個體口、頭、頭、頭長、眼間距、腹部和尾長體長有線性關係(圖 1),並且兩性腹部呈現異速生長,即雌性生長於雄性。

個體大小即體長是動物兩性異形中指標,一般而言一種動物具有雌性或雄性兩性異形模式,是雌雄個體體長之間結果(Shine,1988)。本次研究結果顯示雌雄旱地沙蜥體長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表明其屬於蜥蜴中兩性異形顯著種類。以往研究結果顯示蜥蜴並無統一兩性異形規律,有些種類雄性,如藍尾石龍子Eumeces elegans(杜衞國,計翔,2001)和中國石龍子E. chinensis(林植華,計翔,2000);有些種類雌性,如蝘蜓Sphenomorphus indicus(計翔,杜衞國,2000);有許多種類和本次研究旱地沙蜥類,兩性異性顯著,如新疆沙虎Teratoscincus przewalskii(廖灝泓,2013b)、鱷蜥Shinisaurus crocodilurus(何南,2011)、山地麻蜥Eremias brenchleyi)(許雪峯,計翔,2003)和寧波滑蜥Scincella modesta(羅來高等,2012)。動物兩性異形受多種因素和選擇壓力影響,這種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兩性異形模式可能是性選擇壓力、生育力選擇壓力和選擇壓力綜合作結果。

本次研究顯示旱地沙蜥雖然體長上無兩性異形,但雄性頭、頭長和尾長顯著於雌性;而雌性腹部於雄性,並且兩性腹部呈現異速生長。蜥蜴頭部大小兩性異形,且雄性於雌性(廖灝泓,2013a),如以往研究顯示北草蜥Takydromus septentrionalis(張永普,計翔,2000)、藍尾石龍子(張永普,計翔,2004)、中國石龍子(馬小梅,計翔,2001)和青海沙蜥P. vlangalii(Zhang et al.,2005)蜥蜴雄性頭長、頭於雌性,本次研究顯示旱地沙蜥頭兩性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是頭長和頭高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這種頭部大小方面差異可能是性選擇壓力作用結果。蜥蜴頭部大小其咬合力大小有關,蜥蜴頭部,其咬合力,因此頭部雄性蜥蜴性選擇中具有優勢,這種性選擇壓力可能是驅使雄性蜥蜴頭部主要原因(Shine,1989;廖灝泓,201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