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鸚鵡紅】羽色鮮艷 |紅色吸蜜鸚鵡 |紅領綠鸚鵡 |

紅色吸蜜鸚鵡(學名:Eos bornea)有2 個亞種,羽色,頭部和頸部完全紅色,飛羽黑色和藍色,耳羽有時覆蓋藍色,虹膜褐色。主要花粉、花蜜與果實為食物,吃昆蟲。鳥喙鸚鵡長、是細長舌頭上有刷狀毛,稱為刷狀舌,該鸚鵡深入花朵中取得食物。活動於原始森林、紅樹林沼澤區、海岸林地和椰子種植園。成對或集羣活動,聚集50隻以上羣。分佈於印尼諸島和布魯島。

紅色吸蜜鸚鵡身長28~31釐米,體重170克,壽命16年。是 Eos屬吸蜜鸚鵡中黑色和藍色斑點種類。成鳥頭部和頸部完全紅色。初級飛羽黑色,次級和三級飛羽藍色。所有尾巴羽毛紅褐色。虹膜紅色,腿灰色。幼鳥它們父母羽色。主要飛羽藍灰色。耳羽有時覆蓋藍色。肛周和腿有滲透小藍點。腹部羽毛鑲有藍色邊緣。虹膜褐色。

紅色吸蜜鸚鵡活動於原始森林、紅樹林沼澤區、海岸林地、椰子種植園,遺棄花園和紅樹林,海拔900米1250米丘陵地地區,布魯島可達1800米高度。大多分佈沿海地區,集羣吵雜地出現分散村莊和農場附近,數量雖然因為遭人捕捉作為買賣而下降,但是當地是鳥類。

成對或集羣活動,聚集50隻以上羣。各小島間飛越活動,空中飛行時,會鳴叫並拍打自己翅膀,很觀察到。白天成蔭綠樹間休息時,大部分時間於梳理羽毛打扮。這種做法是加強配偶吸引力。頭部和頸部優先打理。自己喙鳥羽毛弄得。合作夥伴間彼此梳理自己夠不到部位。植物為主要食物,吃桃金孃科和珊瑚屬刺桐樹花蜜和花粉,吃昆蟲。

築巢於樹洞中 繁殖季約8~9月開始;巢位置坐落一個高度大樹上。雛鳥出生季節是如火如荼12月。一窩產2枚卵,孵化期24~26天,7-9個星期後羽毛成。

籠養紅色吸蜜鸚鵡且吵雜,它們繁殖,一年四季可以鳥店看到紅色吸蜜鸚鵡幼鳥,手養幼鳥愛主人愛玩耍;是吵雜吸蜜鸚鵡,繁殖紅色吸蜜鸚鵡成功者多,只要選擇且人工繁殖紅色吸蜜鸚鵡能有繁殖成果,小型籠子繁殖,幼鳥應於34個星期後抓出巢箱手養,否則親鳥有可能攻擊幼鳥,全年可繁殖。

分佈於印尼摩鹿加羣島、蘇拉羣島、凱伊羣島、沙巴魯亞、安汶島地,布魯島,引進新加坡。

紅色吸蜜鸚鵡不是瀕危物種,雖然它分佈整個島嶼間勻。布魯亞種數量普遍。安汶島和其他小島密度降低。它們面臨主要威脅是是人類捕捉及鳥類貿易,統計,每年6500隻被捕獲,主要客户來美國。

紅色吸蜜鸚鵡飼養困難。它嘴,喜歡啃咬,善於攀緣。飼養籠具應選用金屬籠,籠具大小長80釐米、40釐米、50釐米。可用金屬棲架飼養,棲槓宜硬木或金屬桿製作,食水罐瓷製品或金屬製品宜。要注意衞生,食罐、水罐每天要清洗,籠子沙土每週換1~2次,室內和籠消毒。冬季應注意保暖,室內温度於16℃。夏季温度30℃以上,應加風。食物可用玉米、稻子、花生、麻籽、葵花籽、粉料玉米麪或混合面料蒸製窩頭,並供給少量水果和蔬菜。 繁殖期和冬季應增加花生、麻籽比例。夏季多餵些水果。可用樹幹掏一個直徑14釐米洞代替巢,巢大小長30釐米、14釐米、14釐米,開口巢洞上部。發情期,雄鳥追逐雌鳥,形影不離,依偎棲槓上點頭,交嘴漱食,雄鳥食物吐出餵雌鳥。孵化期間,親鳥表現警覺,常情況表現精神,來回跳動。

因此,繁殖期間,應有一個環境,防止驚擾,保證親鳥順利孵蛋。育雛期間應增餵雞蛋黃、玉米麪或混合面窩頭,並添加牡蠣粉或骨粉,增加鈣質和無機鹽,使幼鳥能發育,以免幼鳥出現軟骨病。 初生雛鳥全身裸露,粉紅色,只有金黃色纖毛。幾天后全身出灰白色絨羽。40日齡時,絨羽脱落,全身羽色成鳥。幼鳥70天左右離巢,活動、覓食。此時親鳥繼續幼鳥餵食。可幼鳥體質情況和親鳥分籠飼養,以使親鳥繼續產蛋,進行下一窩孵蛋工作,有利於提高親鳥繁殖率。冬季繁殖鳥室温應保持20℃以上,濕度45%~50%宜,要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紅腹鸚鵡大部分波斯菲勒斯屬鸚鵡,紅腹鸚鵡是非洲鸚鵡,於其他同屬鸚鵡,它們性別可外表輕易地判定,公鳥腹部為橘色,母鳥是灰綠色…

紅領鸚鵡(學名:Psittacula krameri)稱玫瑰環鸚鵡、環頸鸚鵡、月輪。嘴,藍尾。體長38-42釐米,體重一百克左右。分佈於非洲、印度、中國東南部、東南亞一帶。食物包括種子、水果、漿果、花朵、花蜜。繁殖期為每年2-4月。每次產卵4-6枚,孵化期22日左右。壽命30年。

目前多數鸚鵡品種中國《華盛頓公約》參照二級保護動物,在台灣屬「二級保育類動物」進行保護,因此相關部門申請才能飼養鸚鵡,且要遵守其繁殖出來後代不得出售,否則屬於違法犯罪行為。但是少數品種因此人工繁殖屬於無危品種,並此範圍,如虎皮鸚鵡、玄鳳鸚鵡、月輪鸚鵡和情侶鸚鵡。

人類馴養鸚鵡,飼育其他寵物是培養責任感與同理心其中一種管道。但是鸚鵡具有鳴叫、啃咬本性,產生噪音污染環境問題,應家人、社區其他住户能接受情況考慮飼養鳥類。飼養環境温度攝氏20度30度之間通風環境,羽毛長齊幼鳥及雛鳥應為攝氏25度30度之間,避免過度風吹日曬雨淋。選擇籠舍,保持環境衞生和空氣品質。

生物學研究指出,地球上所有動物包含鳥類內,應以方形或長形格局生活空間主。於鸚鵡擁有啃咬探索世界天性,籠舍籠內擺設材質不銹鋼或安全材質主,能降低誤食後引發金屬中毒。一個籠子內品種且融洽雌雄鳥。

野外鸚鵡會進食、種子及果仁,季節會有種類食物供鸚鵡食用,因此可得到多種食物及營養。但於人工飼養環境下,飼主給予葵花籽、花生,並給予蔬菜水果並不能提供及足夠營養,時間餵食會導致問題。

亦可搭配種植蔬菜、水果植物,例如:花果、牧草,地瓜葉、迷迭香、綠紫蘇、玫瑰花、紫錐花、紅鳳菜、萬壽菊、蒲公英、苜蓿草及苜蓿芽、天竺草,煮沸瀝乾蛋殼[2],許大麥蟲、黃粉蟲去頭端的幼蟲予鸚鵡食用亦可補充動物性蛋白質並維持體力。
選擇天然、無人工添加物有效期限內食品。開封後食用食品冷藏保存,避免陽光照射使其變質、菌蟲孳生。食用前待退冰後提供鸚鵡。羽毛長齊雛鳥和幼鳥,可品種成長階段,選擇應合格標章鳥用奶粉、飼料,攝氏38度40度之間乾温水其泡後餵食。品種鸚鵡,如:吸蜜鸚鵡是粉料主。

延伸閱讀…

紅鸚鵡:紅色吸蜜鸚鵡(學名:Eos bornea)有2 個亞種,羽色鮮艷

超過100 張關於“紅鸚鵡”和“鸚鵡”的免費圖片

避免選購含有人工色素及香料人工合成飼料,含有防腐劑乙氧基奎寧(Ethoxyquin)及丁羥甲苯(BHT/BAT)及含可可鹼(Theobromine)食物如咖啡、茶葉、巧克力、鱷梨(或稱牛油果),含有鹽份、酒精食品鳥類有危害。

紅尾鸚鵡(Amazona brasiliensis),又名紅尾亞馬遜鸚鵡或尾亞馬遜鸚哥,是一種鸚鵡。牠們是巴西東南部聖保羅州及巴拉那州海岸區特有種。牠們受到失去棲息地及被捕獵作寵物威脅,世界保護聯盟列為危。[1]於1991年1992年,估計牠們只有於2000隻。隨著保育計劃,牠們數量回升6600隻。[2]

紅尾鸚鵡425克及長35釐米。牠們尾巴上有一紅色闊帶,但只有在下看或張開尾巴時才能看到,末端有黃色闊帶。外飛羽底呈藍色,尖端藍色。身體羽毛主要是綠色,而喉嚨、兩頰及耳部是藍色,前冠紅色。喙呈黃灰色,尖端黑色,眼睛周圍呈淡灰色,瞳孔橙色。雛鳥顏色,而瞳孔是褐色。

紅尾鸚鵡棲息大西洋森林近岸森林、林地及紅樹林。牠們差不多隻生活地,海拔於200米地方,但有些會海拔700米地方出現。[2]

紅尾鸚鵡是成對或羣落生活,數量可達幾百隻。牠們主要是近岸島嶼上棲息及繁殖,但會附近大陸覓食。牠們主要吃、種子、花朵、花蜜及昆蟲。

紅尾鸚鵡紅樹林及近岸森林繁殖。繁殖季節介乎9月2月,每次會生3-4隻蛋。牠們會樹穴中築巢。孵化期27-28日,雛鳥50-55日會換羽。

延伸閱讀…

紅領綠鸚鵡

紅尾鸚鵡

巴西工業化,並經濟及人口增長,是尾鸚鵡數量減少原因。每年大量的伐林令尾鸚鵡失去了家園,其棲息地受到破壞而出現食物。大西洋森林消失了93%,餘下7%公路等劃分。細分地區限制了食物供應,牠們此而遷地區,受到人類及掠食者侵害。[2]

紅尾鸚鵡色彩,成為捕獵對象。於1990年1994年所監察47個巢穴,有41個人類洗劫。地人捕獵紅尾鸚鵡出售[3],作為寵物及研究之用。另外,運送途中令大部份紅尾鸚鵡死亡。故此其數量下降。

這是養殖血鸚鵡第一要點,是關鍵一步,水質問題只要是水清魚亮,鸚鵡魚可以在乎水質酸鹼度和軟硬度,它們可以應付過來,普通自來水晾曬後沒有問題。

養殖血鸚鵡入缸初期兩個字要注意,第一是陪得起,第二是靠上,我們嚇到它們情況下,要儘和它們培養感情,但同時我們要靠得住,千萬不要心去及時餵食,不吃餓,餓到它們集體出來搶食為止,但是策略還是要有,比如魚缸空間不要,能夠它們提供躲藏東西我們要全部移除,這樣子它們能夠適應環境。

沒有體質和營養,血鸚鵡可能上色,它們體色和體質全部是靠喂出來,飼料選擇上要,中等價位可以,但是它們食量,我們要食多餐餵養,像我以前養殖鸚鵡魚,有事沒事拿點飼料它們,它們任務吃吃吃,這樣子它們體色會。

燈光會鸚鵡魚增色多少,想要得到一缸紅紅鸚鵡魚,一個字喂,飼料、麪包蟲可以投餵。

鸚鵡魚雖然水質沒有過多要求,但是如此大量投餵下,水質是要保持住,過濾換水,況且飼養鸚鵡魚過濾系統可能,上濾主,所以勤換水我們做工作,如果能每天換個十分之一,那了,或者是每三天換水四分之一可以。

時時保持住濾棉乾衞生和水質通透,鸚鵡魚的髮色會,並不是大量餵養之下,魚缸可能是空氣缸,這個觀點成立。

鸚鵡魚有點神經質,因此想要養鸚鵡魚不要去鸚鵡魚和其他觀賞魚混養,本來它們小嘴巴怎麼好使,打起架來屬於勢羣體,本來無傷無礙身體,混養它們,因此想要養鸚鵡魚,千萬混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