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寵物兔並不是“矯情”,它們胃腸功能,所以,需要飼養過程中,飼主需努力做到科學飼養。
做到科學飼養前提下,各位飼主需關注影響寵物成長其他因素。下面,我們一起來聊一下飼養寵物兔不可忽視那些事。
犬貓寵物疫苗接種成為養寵基本常識,寵物成長,飼主們會時寵物接種疫苗。
有飼養寵物兔新手飼主會問,寵物兔是否需要定期接種疫苗?答案是肯定。
兔子是需要接種,兔子接種疫苗後,可以防止巴氏桿菌以及兔瘟病毒感染,減少相關疾病發生率。
但很多寵物醫院並接診,所以只能犬貓接種疫苗,不能兔兔打疫苗。建議有需求飼主攜兔兔前往當地醫院進行疫苗接種。
兔子疫苗接種,每年需接種兩到三次,兔子出生後20天可注射疫苗,所以,購買寵物兔時,可查看其規疫苗接種證。
接種有利有弊,如您寵物兔是家中唯一寵物,且會其它動物或外界環境有接觸,其傳染風險會大大減小,可自行決定是否注射疫苗。
如您家寵物兔不是家中唯一寵物,有其它寵物生活,此時有認真考慮寵物兔接種疫苗。
另外,各位寵物兔飼主需注意,兔子接種完疫苗後,其抵抗力會出現暫時性下降。
所以,要加強寵物接種疫苗後照料,保持其飲食水平不變同時需做好保暖工作。
寵物兔驅蟲有驅蟲針驅蟲藥兩種方式,飼主專業獸醫師指導下選擇。
所以,定期寵物驅蟲,可程度上保障寵物生命。
寵物兔因其飼養環境,雖然感染寄生蟲概率,但是會有感染可能。
各位飼主不要認為,家養兔子會感染寄生蟲;很多傳染性幼蟲和蟲卵,會通過衣服物品沾染到家庭環境中,定期寵物驅蟲是有。
寵物兔感染節肢類寄生蟲,如蟎蟲、毛疥蟲;兔子體內寄生蟲球蟲、線蟲、蠕蟲。
養兔必需用品: 倒掛式帶滾珠水壺、食具、兔廁、磨牙棒、草架、兔籠 養兔必備藥:乳酶生(預防和治療拉稀) 球蟲藥(預防球蟲病) 飲食: 1.什麼動物離不開水,兔子,給兔子喝水要是乾白開水; 2.不要以為自己兔子吃蔬菜沒見怎樣,其實那只是你運氣,如果兔子吃蔬菜,蔬菜腐爛會堆積腸裡,得腸炎而死。應該是:1-6個月-適量苜蓿乾草+無限量提摩西乾草+幼兔糧+白開水;6個月以上-無限量提摩西乾草+成兔糧+白開水+少量蔬菜水果(蔬菜是帶水分),兔糧只要給它吃(家裡如果沒有草,可以去買無糖燕麥來代替下,那是人吃,超室有得賣)。 需要注意: 1.兔子居住環境要衞生、乾燥、通風,如果環境、衞生,滋生細菌,造成兔子得皮膚病; 2.建議幼兔一買回來,急著它取名,而是餵它球蟲藥預防球蟲病,球蟲病發於急性,很多幼兔死於球蟲,其次是拉稀; 3.如果幼兔居住籠子是狗籠,應籠子裡面加一塊木板它墊腳,墊腳了會得腳皮炎,腳皮炎是治; 4.如果兔子吃蔬菜導致拉稀,要及時它服用4片乳酶生,要是家裡沒有乳酶生,還可以餵乳酸菌片、益生菌; 5.兔子牙齒是無限張,要它準備磨牙棒,有些兔子喜歡咬電線之類,要注意; 6.兔子用品要定時清洗消毒; 7.籠養兔子每天要保持1時以上活動時間; 8.怕兔子拉,可以教它上廁所,它尿液糞要每天,如,堆積了會產生氮氣; 9.幼兔不要它洗澡,兔子是愛乾,它每天會自己舔毛,建議它洗澡,但不得以要洗澡情況下,要選天氣,有太陽時候洗,還要應該避免水進入它耳朵,要是不注意,它會得中耳炎,還不能它用人像沐浴露、肥皂之類東西,洗澡後要馬上它弄乾,不然會感冒; 10.兔子是沒有,要控制它食量,免得撐死; 11.兔子不能吃太多的澱粉,澱粉兔子很; 12.抓兔子時千萬不能抓兔子耳朵,耳朵是兔子器官,兔子沒有汗腺,耳朵散熱,兔子耳朵不是讓人抓,如果兔耳抓傷造成神經受傷,將造成兔子耳朵起來、績法轉動,抓兔子方法應該是:一隻手拖住兔兔背,另一隻手抬著兔兔屁股,讓兔兔腿和肚子前。
皮下注射:選肩部(或肷部、腹股溝附近)。經剪毛消毒後,左手拇指和食指將皮膚提起,右手持注射器兔體保持水平,針頭迅速刺入皮下1.5釐米,然後鬆開左手,藥液注射進去。仔兔皮下注射時,可選27號針頭。
疫苗有點過,直接波氏,大腸二聯。兔瘟,魏氏,巴氏三聯是3毫升。沒有那麼複雜了。水裡放球蟲藥兔子吸收勻,你有沒有發現,有 兔子喝水很少,有喝水量,是加到顆粒料裡面,小型顆粒料機都需要加水才能製成顆粒。加水時球蟲藥物放水裡,這樣效果點
1、兔瘟組織滅活疫苗(兔病毒性出血癥疫苗):預防兔病毒性出血癥(稱兔瘟)。30~35日齡兔免疫,每隔半年免疫一次。
2、兔巴氏桿菌滅活菌苗:預防兔巴氏桿菌病。40~45日齡兔免疫,每隔半年免疫一次。
3、兔魏氏梭菌氫氧化鋁菌苗(或稱兔魏氏梭菌性腸炎滅活菌苗):預防兔魏氏梭菌病。35~40日齡兔免疫,每隔半年免疫一次。
4、支氣管敗血波氏桿菌滅活菌苗:預防兔支氣管敗血波氏桿菌病。懷孕兔產前2~3周免疫1次。25~30日齡仔兔免疫,每隔半年免疫一次。
5、兔巴氏桿菌兔支氣管敗血波氏桿菌滅活二聯菌苗:預防兔巴氏桿菌、支氣管敗血波氏桿菌引起呼吸道疾病。懷孕兔妊娠一週後免疫一次。25~30日齡仔兔,間隔半年免疫一次。
延伸閱讀…
另外,可使用下面幾種疫苗:
6、兔瘟兔巴氏桿菌二聯苗:預防兔病毒性出血癥(兔瘟)、兔巴氏桿菌病,35~40日齡兔免疫,每隔半年免疫一次。或者疫苗使用説書進行。
7、兔瘟兔巴氏桿菌兔魏氏梭菌三聯苗:預防兔病毒性出血癥(兔瘟)、兔巴氏桿菌病、兔魏氏梭菌病。35~40日齡兔免疫,每隔半年免疫一次。或者疫苗使用説書進行。
可結合本地特點自制或購買其他疫苗,可見説書或進行範圍試驗後大面積應。
冬季是養殖野兔季節。冬季空氣乾燥,氣温,多數寄生蟲和病原微生物可起到抑制作用,疾病。如果冬季做好保温工作,飼料營養合理、管理到位,母兔發情配種、受孕率及產崽成活率夏秋季節要。冬季養殖野兔應做好以下工作:
1、做好保温工作:兔舍保温是冬季管理重點,門窗要關閉,堵風洞,防賊風侵入。室外籠養,晚上籠門要掛上草簾或薄膜,進行保温;白天草簾或薄膜捲起,使兔舍通風並讓野兔多曬太陽。兔舍中温度應注意保持平衡,不可忽高忽低。否則野兔易得感冒。
2、科學飼養:冬季野兔熱能消耗量,不論野兔大小,飼料量要其他季節增加1/3,是能量飼料要增加1/10左右。冬季青綠飼料,可種植冬牧70黑麥草牧草,並設法增加一些菜葉、胡蘿蔔,補充維生素。冬季夜長,晚上要增喂一次。同時要注意飲水,低温下以飲温水宜。
3、做好冬繁工作:冬季氣温、疾病,仔兔成活率,因此冬季做好繁殖是。但冬季氣温和維生素飼料,母野兔發情是因素。因此冬季兔舍温度要保持10℃以上,增喂富含維生素青綠飼料,晚上可用電燈泡增加光照,促使母野兔發情。
(2)、腹瀉。主要是於兔舍內、野兔受涼原因引起,是因野兔吃了腐敗變質食物、飼料突然變換、幼兔貪食引起。發病後,野兔食慾減退,排便次數增多,多水。此病多見於幼兔。
延伸閱讀…
(3)、肺炎。主要是於兔舍內、通風、各種氣體長期積蓄兔舍內刺激野兔原因引起,多發生幼兔身上。野兔發病後,精神不振、體温升高、食慾減退、呼吸困難、頭仰、咳嗽發病,同時伴有流鼻涕、打噴嚏現象。
治療:可用青黴素、鏈黴素各20萬單位(幼兔用量減半)肌肉注射,每日2次,連用3-5日;可用卡那黴素20萬單位(幼兔減半),肌肉注射,每日2次,連用3-5日。…
1.兔瘟 兔瘟是病毒引起一種急性、熱性、敗血性和毀滅性傳染病。一年四季可發生,各種家兔感。3月齡以上青年兔和成年兔發病率和死亡率(可高達95%以上),斷奶幼兔有抵抗力,哺乳期仔兔基本發病。可通過呼吸道、消化道、皮膚多種途徑傳染,潛伏期48~72時。
急性型:無任何症狀即突然死亡。死前多有興奮,如尖叫、掙扎、抽搐、狂奔。有些患兔死前鼻孔流出泡沫狀血液。這種類型病例發生流行初期。
急性型:精神不振,毛,迅速。體温升高41℃以上,食慾減退或廢,飲欲增加。死前突然興奮,尖叫幾聲倒地死亡。以上2種類型多發生於青年兔和成年兔,患兔死前肛門鬆弛,流出少量黃色粘性。
慢性型:多見於流行後期或斷奶後幼兔。體温升高,精神不振,愛吃食,愛喝涼水,。病程2天以上,多數可恢復,但帶毒者而感染其他家兔。
病死兔出現全身敗血癥變化,各臟器有程度出血、充血和水腫。肺高度水腫,有大小不等出血斑點,切面流出多量紅色泡沫狀液體。喉頭、氣管粘膜淤血或瀰漫性出血,氣管環;肝臟腫脹變性,呈土黃色,或淤血呈紅色,有出血斑;腎腫呈紅色,淡色變性區而呈花斑狀,有見有針尖狀出血;腦和腦膜血管淤血,腦下垂體和松果體有血凝塊;胸腺出血。
本病無藥物治療,預防接種是防止兔瘟最佳途徑。小兔斷乳後每隻皮下注射1毫升,5~7天產生免疫力,免疫期4~6個月。成年兔1年注射2~3次,每次注射l~2毫升。發生兔瘟,封鎖兔場,隔離病兔,死兔深埋,籠具、兔舍及環境徹底消毒;時,對未感染兔預防注射,每隻注射2~3毫升。兔場不可發病期向外售兔,不可疫區引種。
本病是病毒引起一種急性傳染病,稱為”流涎病”。
(1)臨牀症狀 主要侵害1~3月齡幼兔。病初口腔粘膜潮紅,隨後口腔多處出現粟粒豌豆水泡,水泡破潰後形成爛斑,大量流涎,使下頜、肉髯、頸、胸部和前爪沾。患兔精神不振,不能採食,個別兔體温升高和出現腹瀉。病程2~10天,死亡率50%以上。
(2)防治 傳染性口腔炎主要是通過消化道感染,飼養、飼餵黴爛飼料、口腔受到損傷誘因,多發生春秋兩季。因此,應有性地採取預防措施。平時注意兔舍衞生消毒,加強飼養管理。發現個別患兔,隔離治療。可用2%硼酸水、2%明礬水或0.1%錳酸鉀水沖洗口腔,然後口腔撒佈中藥芩粉、冰硼散;或明礬7份,白糖3份,混合後口腔撒佈,每天3次,半時內飲水。於重症患兔,可同時喂服磺胺類藥物,並採取症支持療法。
本病是多殺性巴氏桿菌引起一種傳染病。該病菌是條件性致病菌,即30%~70%家兔鼻腔粘膜和扁桃體內帶有這種病菌,平時發病,條件惡化時或家兔抵抗力下降時發病。
(1)病因 氣温突然變化,忽高忽低;兔舍氣汙濁、,通風;兔羣擁擠,長途運輸;飼料質量差,飼養管理;其他疾病或任何應激,可導致家兔抗病力下降,病菌大量繁殖並毒力增強,引起發病。一年四季可發病,春秋季節多發,呈散發或地方性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