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皮鸚鵡體型】虎皮鸚鵡 |搜索結果 |虎皮鸚鵡體型到底有多大 |
虎皮鸚鵡(學名:Melopsittacus undulatus;英語:budgerigar,/ˈbʌdʒərɪˌɡɑːr/,暱稱budgie或美式英語中parakeet),又名背黃青鸚鵡、脊黃青鸚鵡、脊黃青鸚哥,俗稱石燕、嬌鳳、彩鳳、鸚哥、阿蘇兒、五色鸚鵡、尾戀愛鳥,是一種小型食穀性尾鸚鵡,為虎皮鸚鵡屬中唯一物種,自19世紀以來人類當作寵物飼養。 其名稱記錄於1805年,於鸚鵡體型小,成本低以及能夠模仿人類語音而成為世界各地流行寵物之一。[2] 虎皮鸚鵡原生地可多生態環境生存,如灌木叢、森林、草原、農場田園。全種類虎皮鸚鵡有類似於遷徙行為,澳大利亞,每年冬天(6月到9月)佔北方,到夏天(9月到1月)聚集到南方。 虎皮鸚鵡原產大洋洲,廣泛分佈於澳大利亞內陸地區,東部、西南部、北省沿海地區,約克角半島、塔斯馬尼亞島乾旱地區生存了超過500萬年[3]。喜集羣,結成20隻數百隻一羣外出覓食,有時聚集2萬或多數量成羣活動。於虎皮鸚鵡人工飼養,並且繁殖,已成為世界上流行寵物,人工飼養種世界各地可見。 虎皮鸚鵡是一種體形鸚鵡,尾羽體長18釐米左右,體重30-40克(1.1-1.4盎司)(1.1–1.4盎司),將翅膀展開後30 cm(12英寸)(12英寸)。人工飼養種體形於野生種。原生種主要黃綠色型。虎皮鸚鵡頭部及背黃綠色遍佈黑色橫紋,虎身上條紋,因此而得名。它腰、胸及腹部綠色。尾羽身體,中央尾羽兩隻呈色,其他尾羽呈綠色稱排列。嘴下頸部羽毛黃色不具橫紋,面頰部各有一塊藍紫色橢圓斑。頸部有一圈黑色近圓形斑,項鍊。雌雄同色,蠟膜顏色有差異。幼體雄鳥鼻膜紅潤肉色,品系如黃化、華樂、隱性派特及部分荷蘭顯性派特之雄鳥,後鼻膜也不會變色,其他品系雄鳥後會轉變藍色,幼體雌鳥會鼻孔邊泛白擴散到整片鼻膜為灰白色或邊緣藍色,繁殖受阻時,受荷爾蒙影響,會轉變黃色、褐色、深褐色。喙黃色,具鈎,起到爪作用,幫助攀爬。眼睛圓形,瞳孔黑色,虹膜灰白色。跗蹠,羽毛遮住。足為趾足,利於抓握。 虎皮鸚鵡顏色變異出現1850年代,從此很多人熱衷於培育各種色型品種。目前人工培育出主要色型有藍色、黃色、白色(白化種),有品種同時具備多種顏色。有些人工種頭背部黑斑無。 虎皮鸚鵡各種植物種子、漿果及植物嫩芽、嫩葉食,到秋季飛到田間啄食穀物。 虎皮鸚鵡全年可繁殖,原生地多是雨季過後,有食物供給時開始繁殖。喜集體營巢,樹洞內築巢。每巢產卵4-7枚,卵白色而有光澤。雌鳥孵蛋,孵化期18天,30天後幼鳥可離巢學飛,到5-6個月可達到性成熟。 北半球城市中有時可以看到逃逸出來虎皮鸚鵡,於人工飼養,逃逸種生存狀況不是,受到本地種排擠,存在覓食困難。 目前此種列入保護,是準許貿易觀賞野生動物。 虎皮鸚鵡分辨雌雄方法看鼻部蠟膜顏色,性別、年齡雌雄虎皮蠟膜顏色是。 虎皮鸚鵡是小型品種,它們體長17cm左右,人工飼養虎皮鸚鵡會環境中生活虎皮鸚鵡,體型它們可愛,因此得到人喜歡。而因為體型關係,虎皮鸚鵡體重會過,情況下,它們體重維持35g左右。 虎皮鸚鵡品種有20大類,其中原始種是,原始種鳥兒身體呈黃綠色,它們頭部和背部黑色橫紋,這種橫紋虎紋,所以虎皮鸚鵡名字由此得來。虎皮鸚鵡身上有三處呈綠色——胸部、腰部和腹部。中央尾羽呈綠色,其他尾羽綠色。 虎皮鸚鵡嘴部下方到頸部羽毛黃色,而且是沒有橫紋,它們面頰有紫色橢圓形斑,而頸部有黑色圓形斑。性別雌雄虎皮鸚鵡長相差不多,但我們可以通過蠟膜顏色來區分它們性別。雄性鳥蠟膜藍色、藍色或藍白色,而雌性鳥蠟膜呈肉色或薑色。